我第一次聽到澤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1871 – 1942)的《小美人魚》(Die Seejungfrau)是在國台交2021年的一場音樂會上,這也是我第一次認識這位作曲家。聽完這場音樂會後,《小美人魚》自此成為我極為喜愛的作品,深深著迷於其精湛的配器和優美的旋律,以及作品背後傳達為愛情犧牲的淒美。
《小美人魚》是澤姆林斯基以安徒生的同名童話為發想所創作的交響詩,描述剛滿十五歲的小美人魚獲準浮上水面觀賞人類世界,卻無可救藥的愛上一位船上的王子,並在暴風雨中拯救了他。為了獲得愛情與人類才能擁有的永恆靈魂,小美人魚用她的嗓音與深海女巫換取魔藥,將魚尾變成雙腿,如願來到王子身邊。然而王子錯將鄰國公主視為救命恩人,而失去嗓音的小美人魚也無法為自己辯解,王子最終選擇與後者結婚。當兩人舉行婚禮時,小美人魚的姊姊們遞給她一把匕首,告知若在破曉前將王子刺死,便能重返海洋並免於化為泡沫。然而當破曉之際,小美人魚選擇扔掉了匕首,最終在陽光的照射下躍入海中化作一團泡沫,但她感覺自己同時正慢慢往天國而去,成為永恆的靈魂。
顯然安徒生的原著相較迪士尼動畫版本來得更具悲劇性,而澤姆林斯基選擇將這個悲劇譜寫成曲或許也與他過去一段苦澀的愛情有關。
小美人魚在海上望著王子的船
1900年澤姆林斯基在首演其清唱劇《春天的葬禮》(Frühlingsbegräbnis)時認識了觀眾之一的愛爾瑪(Alma Mahler,1879-1964),熟悉馬勒的樂友想必對這位後來成為馬勒妻子的女性並不陌生。在這場首演後,兩人開始互動,澤姆林斯基教導愛爾瑪作曲,兩人之間也開始有些曖昧,愛爾瑪甚至表示願意為澤姆林斯基生育。然而後來愛爾瑪結識了馬勒,並於1902年與馬勒結婚,這對於澤姆林斯基而言無非是巨大的打擊,這也成為他創作的靈感,將同樣得不到王子之愛的小美人魚故事化為音符。
澤姆林斯基的照片
澤姆林斯基在1902年,亦即愛爾瑪結婚當年,開始創作《小美人魚》,並於1903年完成。兩年後在維也納完成首演,同場的另一部首演作品是荀貝格(Arnold Schönberg,1874年9月13日—1951年7月13日)的《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eas und Melisande),有趣的是這場音樂會舊情人愛爾瑪也在台下。
《小美人魚》1905年於維也納首演的曲目單
《小美人魚》由三個樂章組成,前二樂章可以明顯感受到交響詩以音樂來敘說故事的內涵,第一樂章以描繪海洋世界、暴風雨與拯救王子等情節組成。第二樂章則描寫海底舞會、深海女巫與小美人魚變成人類的情節。然而澤姆林斯基後來不知為何把第二樂章的深海女巫段刪掉,目前大部分的錄音都是刪節後的版本。第三樂章的敘事性較弱,轉而描繪心境與情緒本身,可以感受到小美人魚內心的痛苦與困惑,以及最終的昇華。以下使用俄羅斯指揮Vladimir Jurowski與皇家大會堂交響樂團合作的錄音作為曲例,這個版本是少數有完整演出第二樂章深海女巫場景的錄音,整體動態十足,極富戲劇張力。
第一樂章 以憂鬱的a小調開頭(19:55) ,預示著小美人魚的悲劇。低音大提琴與豎琴不斷往上的音階音型將大海深不可測的意象表現出來,低音豎笛與法國號也開始奏出象徵悲劇的主題(20:52、譜例一) 。接著弦樂發出嘆息動機(21:31、譜例二) ,令人聯想到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的開頭。在陰鬱的氣氛中,獨奏的第一小提琴突然吟唱出一段優美的旋律(21:57、譜例三) ,象徵著小美人魚的動機。然而低音提琴的低鳴打破短暫的優美,隨即大海又開始躁動不安,悲劇主題再次以更強烈的方式出現(22:42) ,但小美人魚的動機再次出現打斷(23:57) 。接著音樂氣氛一轉(24:09) ,小美人魚引領我們來到深海宮殿,歡快的氣氛彷彿能看到各種繽紛的魚類、珊瑚在海中擺盪,獨奏小提琴也不時與樂團對話,展現小美人魚在海底世界悠遊的意象。忽然間氣氛急轉直下,小號的號角聲彷彿雷電的聲音(28:29) 暗示暴風雨的來臨。果然樂團開始焦躁不安,弦樂如同驚濤駭浪,木管如同閃電,在銅管的劇烈的雷聲中將暴風雨場景描繪的栩栩如生。最後來到一處急促的爬升中(30:18) ,樂團嘎然而止,隨即象徵小美人魚的獨奏小提琴再次出現,描繪著她拯救王子的場景。暴風雨雖然仍持續一段時間,但逐漸平息。樂章最後一段以優美的弦樂旋律交織而成(32:37) ,將小美人魚對王子逐漸產生的情愫描繪出來。最終小美人魚將王子救到岸邊,遠方傳來城堡的鐘聲(33:46) ,小美人魚離去,第一樂章結束於寂靜的C大調主和弦。
譜例一:貫穿整部作品的悲劇主題
譜例二:弦樂部奏出嘆息動機
譜例三:由第一小提琴首席獨奏的小美人魚動機
第二樂章 以歡鬧壯闊的氣氛展開(35:14) ,其中卻安插著嘆息動機。接著是一段舞曲性質的音樂(37:04) ,象徵海底舞會的開始。然而舞會的愉悅沒有持續太久,低音豎笛又再次奏出悲劇主題(39:48) ,音樂也開始轉向黑暗,描述了小美人魚無法在陸地生活的痛苦。在一段苦楚的樂段後,忽然小號奏出明亮的下行四度音程的告別動機(41:55、譜例四) ,展現了小美人魚此時下定決心,為了愛情告別大海。隨即音樂進入深海女巫場景(42:32) ,由弦樂與低音管製造出緊張詭譎的氣氛,不時穿插小提琴旋律,描寫小美人魚不畏艱險獨自前往深海女巫住處的過程。在一段高潮後,裝著弱音器的小號奏出下行半音階的女巫動機(44:09) ,如同女巫尖銳的笑聲,宣告小美人魚與女巫的交易開始。與女巫交易結束後,告別動機再次出現(46:19) ,接著一段極為優美的大提琴與低音豎笛旋律出現(46:44) 。接著音樂又回到舞會場景(48:29) ,重複了第二樂章的開頭,而這也是此作品受到批評之處,因為澤姆林斯基犯下了古典樂創作最看重動機發展而忌諱單純重複的傳統。無論如何,樂曲最後弦樂以極弱的音量再次奏出告別動機(51:08) ,如同剛變成人類而虛弱的美人魚。樂曲最後在一段法國號獨奏後,以兩個forte做出戲劇化的結束。
譜例四:小號奏出第一次的告別動機,下行音程聽來如同告別的德文:Abschied
第三樂章 如前所述,不再以敘事為核心,而是直指小美人魚的心境。樂曲開頭以弦樂苦澀的旋律展開(52:37) ,澤姆林斯基在譜上寫著「非常緩慢的,帶著痛苦的情緒」(Sehr gedehnt, mit schmerzvollem Ausdruck)。接著英國管以詭異的和弦奏出小美人魚動機(53:31) ,呈現小美人魚無法得到戀人的愛的痛苦。接著第一小提琴奏出悲劇主題的變體(54:59) ,並持續發展至悲劇的高潮。接著音樂進入一段較為平緩的狀態(57:50) ,但深海女巫動機仍伺機而動(58:39) ,音樂又變得更加緊張,並在一段急促的下行弦樂後,法國號再現第一樂章的悲劇主題(61:13) 。接著在一段沈默後,弦樂以極弱(澤姆林斯基在譜上寫了五個piano!)奏出告別動機(62:32) ,這段告別動機的再現總是十分觸動我,總讓我聯想到破曉前小美人魚氣若游絲的氣息。接續的是樂章尾段的開始,豎琴奏出六連音符(63:22、譜例六) 如同小美人魚化作泡沫的象徵。大提琴再次奏出第二樂章出現過的淒美旋律,最後伴隨著銅管輝煌的告別動機(64:47) 與豎琴的泡沫意象,這首作品結束於溫暖而帶點悲痛的降E大調主和弦。降E大調因其三個降記號傳統上被認為象徵了基督教的三位一體,音樂上常用來展示宗教、愛情等高尚的情操。澤姆林斯基在此使用降E大調作結或許也代表著小美人魚最終成為了永恆的靈魂。還記得2021年在國家音樂廳聽到現場時,全場在樂曲結束後一片靜默,沈浸於小美人魚為愛犧牲的淒美故事,實在令人難忘。
譜例五:弦樂部以極弱重現告別的動機,如同破曉前的小美人魚氣若游絲的氣息
譜例六:豎琴的六連音如同小美人魚化作泡沫一般
《小美人魚》旋律優美,配器精彩,加上是由家喻戶曉的童話為發想而作,我想即便沒有上述的分析仍很容易進入,可惜在台灣的演出機會太少了。雖然澤姆林斯基幾處樂段的重複讓人詬病,但仍不失為一個精彩的作品。如果是喜歡後浪漫時期大編制的管弦樂,如理查史特勞斯、馬勒等人作品的愛樂者應該也會喜愛。未來有機會再來研究澤姆林斯其他的作品。